前幾天去廣州參加了#理想汽車端到端智能駕駛體驗日# 體驗了理想的端到端+VLM技術架構的智駕,算是驚到我了,這次智駕體驗可以說體開過這么多帶智駕的車以來,整體體驗最好的一次,各種細節(jié)處理也很到位,好感度比心里預期真的高了很多很多。

端到端大模型到底是什么?專名詞是One-Model, 其實端到端大模型其實就是一種架構,其中輸入為傳感器數(shù)據(jù),輸出為車輛的行駛軌跡,整個處理過程由單一模型完成,無需中間規(guī)則干預。這種模型能夠顯著提升自動駕駛車輛的安全性、舒適性和效率,并帶來更加人性化的駕駛體驗。

說回正題,此次試乘的車輛是理想MEGA,從酒店停車場出發(fā)到中汽研園區(qū)四十多公里路程里,環(huán)境因素原因不得不接管了兩次,一次是高速上,旁車違規(guī)變道,駕駛員小姐姐出于本能,向右打了一把方向,迫使智駕退出;另一次是在中汽研門口,T字型路口兩條右轉道完全被違停車輛遮擋,智駕識別過后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右轉不成功。首先上車準備好之后,識別到可以開啟智駕之后,就可以直接啟動智駕了,無需起步,它可以給你從停車場開出來并自動通過閘機,全程都是智駕操作,無需人為接管,動作絲滑連貫,當然在速度上會比人為駕駛稍慢那么一點,但智駕的速度也算是在法規(guī)允許的合法速度范圍內(nèi)了。出了酒店閘機后,上路行駛,無論是在窄路跟車或者左右轉彎或者掉頭路段時,理想的智駕表現(xiàn)都是輕輕松松的,跟車絲滑流暢,剎車不點頭,遇到路障或者違停車輛也能與之博弈,準確識別并提前變道避讓,做到了像是人在駕駛一樣,體驗直線上升。

其次就是到達收費站上下高速的時候也能自主通過,無需人為干預,體驗非常好,識別到收費站后會選擇車少的通道減速通行,無需主動接管車輛,真正的全程0接管,得到的智駕體驗超級翻倍。上了高速除了上文提到的隔壁車違規(guī)變道以外就沒啥好特別的了,因為路況好體驗會更好,高速行駛變道 加減速同樣絲滑流暢,檢測到前車速度過慢時變回自動變道,自動超車,應對加塞車輛什么也能及時減速,避讓及時,總之高速路段相比城市路段來說就太小兒科了。
下了高速還有幾公里才到目的地,其中經(jīng)過環(huán)島,車輛還挺多的,而且車道還邊窄了,但也能順利通過,不能一把過的干脆先減速甚至下來,直到前車先走有機會變道再變過去,這種情況也不會讓你主動接管什么的,這邏輯沒毛病,非常擬人化,正常人開也會這樣。最后就是快到目的地門口的時候需要右轉,但是兩條右轉道都被違停的車輛占了,前面還是一輛大貨車,視線完全被擋,又是T字路口,旁邊只有一條左轉道,可能是出于安全邏輯,這種情況沒有給設變道指令。倒車一段距離再往前開,還是變不了道,給了電門也沒反應,試了幾次都不行,最后不得不接管手動變道,隨后再變回來。然后再開啟智駕,自動通過了園區(qū)大門的閘機,最后進入到指定車位泊完車,這趟行程就算是完成了。在中汽研園區(qū)體驗了理想的AEB緊急制動和AES緊急避讓功能,這么高速的AEB 還是第一次體驗,當時心里是即刺激又緊張,當然表現(xiàn)是一如既往的穩(wěn),都能準確識別并剎停,AES也不需要駕駛員手動扳一下方向盤,真正做到了自動轉向避讓,安全性大大提高。體驗過才知道這兩樣功能對于現(xiàn)在的汽車來說是相當重要的,關鍵時候真能保命。

理想作為國內(nèi)首個全量推送車位到車位智駕的品牌,是有真東西的,端到端+VLM這兩套架構,簡單點說就是相當于車上有兩個駕駛員,一個負責開車,而另外一個負責動腦筋做思考,怎么讓車開的更絲滑流暢、開得更好,二者起到互相配合的作用,促使帶來更好的智駕體驗。無論是大曲率彎道、掉頭、主輔路進出、施工路段、收費站進出園區(qū)路段等全場景覆蓋,可以說是帶來了最棒的智駕體驗。此次我們體驗的這版還未全量推送,但11月28日就會全量推送,到時候大家都能用了,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試試,是不是真的強,真的好用,多對比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