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天價維修費的背后,竟是廠家“創(chuàng)新”惹的禍?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姓黃的車主在事故發(fā)生后將他的車開到4S一家商店進行損壞評估,4S商店在檢查后表示,該車的大燈,底盤和電池板損壞,其更換和維修費用高達54萬元。
因為電池底部的鋁板不能單獨維修,必須成套更換,而光伏電池組件的價格高達40萬元,比一輛新車還要貴。更讓人無語的是,保險公司還因為賠償價格和車主扯皮,事情一度變得極其麻煩。
那么,在新能源品牌"零比率"居高不下,過度集成的設計確實會帶來"維護成本高"。為什么很多車企還堅持采用"底盤和電池組"?
其實早期電動車的車身和電池是分開設計的,電池基本上是平鋪安裝在底盤上。后來以風阻系數(shù),但其更實際的意義在于讓車身看起來更簡潔美觀,這也帶來了新的問題。與傳統(tǒng)門把手相比,設計更復雜的隱藏式門把手的故障率和維護成本明顯更高。
像"冬天溫度太低,導致手柄結冰,無法正常彈出"不時發(fā)生。有業(yè)內人士甚至表示,一旦發(fā)生交通事故,隱藏式門把手更容易出現(xiàn)故障。一旦門打不開,很可能會增加救援工作的難度。
客觀地說,我們不應該排斥任何新技術的應用。畢竟科技造福人類。沒有新事物的推動,汽車行業(yè)很難有進步。但廠商在做創(chuàng)新時,應該立足市場,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考慮,而不是添加概念,制造虛假的利益需求。
最起碼,你不僅要關注和宣傳新技術好的方面,更要關注那些可能給消費者帶來麻煩和額外成本的部分。這是負責任的表現(xiàn)。
>>點擊查看今日優(yōu)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