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qū)分前驅車和后驅車
區(qū)分前驅車和后驅車可以通過多種方法,蹲下查看后橋有無差速器是較為直觀的方式,無差速器的是前驅車,有則可能是后驅車或四驅車 ,需進一步查看前輪來確認。前驅車發(fā)動機動力直接傳至前輪帶動車輛,結構簡單、成本低且空間利用率高;后驅車發(fā)動機動力經傳動軸傳至后輪推動車輛,操控性和平衡性佳。不同驅動方式特點鮮明,了解這些能助您更好辨別。
除了查看后橋差速器,觀察車輛的一些其他特征也能幫助我們區(qū)分。比如觀察前輪位置,通常情況下,前輪距前保險杠遠的是前驅車,近的則是后驅車。這是因為前驅車發(fā)動機動力直接傳至前輪帶動車輛前進,車輛前進時前輪“拖動”后輪;而后驅車發(fā)動機動力通過傳動軸傳至后輪推動車輛前進,其布局特點使得前輪位置相對更靠近前保險杠。
從發(fā)動機的布局和驅動方式原理上來分析,前驅車是發(fā)動機與變速箱連接,通過左右兩個傳動軸直接把動力輸出到前輪,多采用橫置前驅發(fā)動機,車子就像是被前輪拉著走。后驅由后輪驅動,根據發(fā)動機位置分為前置后驅、中置后驅和后置后驅三種,多數是前置后驅,縱置發(fā)動機,車子是被后輪推著走。這種驅動方式的不同,也導致了車輛在很多方面的差異。
在不同路況的行駛表現(xiàn)上,二者也各有特點。一般前驅車上坡相對省力,這是因為上坡時車輛重心后移,前輪附著力增加,使得前驅車更容易發(fā)揮驅動力。不過在雨雪天氣爬坡時,后驅車反而不易打滑,前驅車由于重心靠前,前輪負擔過重,更容易出現(xiàn)打滑的情況。
操控性能方面,前驅車前輪需要兼顧轉向和驅動兩個功能,在急轉彎時容易出現(xiàn)推頭的現(xiàn)象,也就是車頭不聽使喚地向前沖。而后驅車車尾重量相對較大,在冰雪路面行駛時,如果操作不當,容易出現(xiàn)甩尾的情況,不過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后驅車在操控上更具挑戰(zhàn)性和樂趣。
車輛空間及舒適度也是區(qū)分二者的一個角度。前驅車的后排乘坐空間往往更好,甚至可以做到后排地板整平,為乘客提供了更舒適的乘坐體驗,不過在起步和剎車時,車輛點頭的現(xiàn)象會比較明顯。后驅車由于傳動軸需要占用底盤空間,所以后座中間會有隆起,影響了中間乘客的乘坐感受。
成本和經濟性能上,前驅車構造相對簡單,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而且配件相對集中,傳動效率高,燃油經濟性也比較好,能減少積碳的產生。后驅車雖然維修相對容易,但其動力經傳動軸傳遞會有一定的輸出功率損耗,且制造成本相對較高。
總之,前驅車和后驅車在結構、性能、空間等多個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通過觀察車輛的后橋差速器、前輪位置,結合發(fā)動機布局、不同路況行駛表現(xiàn)、操控性能、空間舒適度以及成本經濟性等多方面的特點,我們就能較為準確地區(qū)分前驅車和后驅車。了解這些知識,對于我們在購車時做出更合適的選擇也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圖/文/攝:太平洋汽車 整理于互聯(lián)網)
>>點擊查看今日優(yōu)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