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和amt有什么不同
AT和AMT的不同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AT是自動變速箱,AMT是機械式自動變速箱。從組成結構看,AT由離合器、液壓自動換擋控制系統(tǒng)等構成,AMT由干式離合器、齒輪變速器等組成。功能上,AT換擋無需離合器,動力連接平穩(wěn)但反應慢,AMT通過微機控制自動換擋,能應對復雜路況但換擋沖擊大。效率方面,AT因液力變矩器傳動效率低,AMT則動力傳遞效率更高 。
具體而言,在組成結構方面,AT的構造更為復雜精密。其中的離合器負責動力的傳遞與切斷,液壓自動換擋控制系統(tǒng)就像是一個智能指揮官,根據車輛的行駛狀況精準地控制換擋時機;行星齒輪變速器如同一個巧妙的齒輪魔方,通過不同齒輪組合實現(xiàn)多種傳動比變化;電控系統(tǒng)則賦予了整個變速箱“智慧”,能根據各種傳感器傳來的信號做出準確判斷;冷卻、濾油裝置以及油泵,它們如同后勤保障部隊,為變速箱的穩(wěn)定運行提供必要條件,確保各部件在合適的油溫、油壓環(huán)境下工作。
而AMT的干式離合器直接與發(fā)動機相連,簡單直接地傳遞動力。齒輪變速器承擔著改變傳動比的核心任務,微機控制自動變速系統(tǒng)如同一個“智慧大腦”,依據車輛的行駛工況和駕駛員意圖,自動控制換擋操作,使得傳統(tǒng)的手動機械變速箱實現(xiàn)了自動化換擋功能。
在功能特性上,AT換擋時駕駛員無需手動操作離合器,只需控制油門和剎車,車輛就能在不同擋位間平穩(wěn)切換,這種特性在城市擁堵路況下,極大地減輕了駕駛員的操作負擔,讓駕駛變得更加輕松愜意。不過,由于其內部結構和換擋控制方式的特點,AT的換擋反應速度相對較慢,變矩范圍也有限,并且后期的維修難度較大,維修成本也相對較高。
反觀AMT,微機控制自動變速系統(tǒng)賦予了它更多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它可以根據不同的路況和駕駛需求,快速實現(xiàn)換擋操作,擁有更多的擋位選擇,能更好地應對復雜的行駛工況,無論是山區(qū)道路的頻繁上下坡,還是城市道路的走走停停,都能較為從容地應對。然而,AMT換擋時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沖擊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駕乘的舒適性。
效率層面,AT依賴液力變矩器來傳遞動力,液力變矩器中的工作介質——油液,雖然能起到柔性傳動和緩沖的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定的阻力,使得動力在傳遞過程中出現(xiàn)損失,就像在水流中劃船,水的阻力會消耗一部分劃船的力量,導致發(fā)動機的動力不能完全有效地傳遞到車輪上,從而降低了傳動效率。
AMT則不同,它本質上還是基于機械傳動的方式,動力傳遞路徑相對直接,沒有液力變矩器帶來的油液阻力影響,就如同在平坦道路上推車,沒有額外的阻礙,動力損耗少,發(fā)動機輸出的動力能夠更高效地傳遞到車輪,為車輛的行駛提供更強勁的動力支持,因此動力傳遞效率更高。
總之,AT和AMT在結構、功能與效率等方面各有千秋。AT側重于駕駛的舒適性與平穩(wěn)性,雖有一些不足但在眾多車型中應用廣泛;AMT憑借其高效的動力傳遞和應對復雜路況的能力,在特定領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它們都是汽車技術發(fā)展過程中的杰出成果,滿足了不同用戶對于駕駛體驗和車輛性能的多樣化需求 。
(圖/文/攝:太平洋汽車 整理于互聯(lián)網)
>>點擊查看今日優(yōu)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