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身重與安全有一定的關系,但也不絕對。如果絕對認為車身輕才安全,那么我們可以舉例,同樣速度和同樣尺寸的雞蛋與鋼球相碰,是否輕的雞蛋比重的鋼球受傷輕?再,重心高度相同的輕的東西必容易翻側,空籮筐被風吹就翻了,裝滿稻谷的同樣高度籮筐風怎樣吹都不會翻。又,按動能公式,Ek=mv^2*1/2,動能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我們可以用同樣質量速度分別為100,105(速度比為1.05:1)代入計算,結果其動能比為1.1025:1.0000,即約為1.1:1,如果要使動能相等,則速度大的物體質量應為速度小的物體質量的0.9倍,即是說,當1.44噸的車速度快5公里時它的動能與1.6噸的車相同。如果速度比為1.1:1,則動能相同時質量比為0.826:1,即是說時速快10公里1.32噸的車與1.6噸的車動能相當。由此可見,速度增長對動能增長的影響大于車身質量。這就說明速度對安全性的危害大于車身質量。其實造車與造房子的原理一樣,決定房子的抗震能力首先與房屋采用的結構關系最大(地震力屬于水平推力),按結構抗震能力排序從大到小依次為:筒體結構最大,其次框筒結構(前二種結構常采用于超高層建筑),框架結構,混合結構,砌體結構。即是說,磚砌體墻體再厚再重,也敵不過輕一點的框架結構。因為它們所用材料不同,結構不同,受力特點迥異。那么汽車的安全性能首先應該取決于其結構以及所用材料抗沖擊能力(材料力學分抗壓、抗拉彎、抗剪強度),即使結構設計好,如果所用材料抗沖擊能力弱,也無法體現(xiàn)其安全性。類似于建房屋,放了鋼筋的比沒放鋼筋的安全,放優(yōu)質鋼筋的比放雜牌地條鋼的安全,放同樣品牌的粗鋼筋比放細小鋼筋安全(鋼筋條數(shù)相同時)。所以汽車如果底盤結構相同,抗沖擊能力就取決于鋼板的質量和厚度,質量越好的鋼材、厚度越大的鋼材,自然安全性越大。但鋼板不可能無限地厚,汽車不可能造得無限地重或無限地輕,因為它要與造車成本和油耗、舒適性進行平衡,這是個彼消此長的關系。十多二十萬的車不可能輕量化設計到大部分材料都采用鋁合金或其它合金,否則車廠早倒閉了。其實現(xiàn)在各國汽車設計技術已經逐漸走向融合,之前日系車宣揚的所謂潰縮吸能,不是日系車的專利,美歐系車同樣有此功能。歐美系的汽車除了重視前后防撞杠外,比較高檔一點的車也安裝吸能盒,力輕時先由防撞杠頂一頂,再大時吸能盒減輕撞擊力,再大時由車頭物件的空隙起潰縮吸能作用,再大時發(fā)動機往地下沉落其力量由A柱承受。但如果不安裝防撞杠,很輕的力度就損壞車頭部件,即使人沒事,維修成本也大大增加,這就是輕薄日韓系車的缺點。綜上,如果選車時以安全為首先考慮要素,那么不可以不首先考慮汽車的底盤骨架及其材料。目前德美系汽車骨架多采取激光焊接,而日韓系車基本上是手工焊接,孰優(yōu)孰劣,不言自明。容易擺尾、飄移的車,容易翻側同時也說明了它的底盤設計差、操控性差。假使“輕就安全”是個真理,那么它翻滾了也叫安全嗎?翻滾時所謂的潰縮吸能毫無作用,只是一句大話。希望仔細看一下對自己有幫助,也希望采納
0有用
0踩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