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回答第二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但普及難度也是頗高的。我們再回來看第一個問題,電動車無線充電采用的是什么技術?下面我來仔細說下。如今這個領域主要采用三種無線充電路線:電磁感應式、無線電波式,以及磁場共振式。?電磁感應式的原理比較簡單,在充電區(qū)域和電動車上分別安裝充電線圈,通過電磁感應在這些線圈中產生電流,以此將電能由輸出端傳送到接收端。?無線電波式的原理則有點像收音機,同樣地在充電區(qū)域和電動車上安裝微波發(fā)射裝置和微波接收裝置,以此接收電路。?至于磁場共振式,則是將能量發(fā)射裝置和接收裝置調整到相同頻率,或者在特定的頻率上產生共振,以此交換能量。?在這三種充電形式里,電磁感應式是發(fā)展較為普遍的一種,而它所需的充電裝置也比較簡單,只需要簡單地由通電磁線圈產生電流,并且在發(fā)送端與接收端之間傳遞。?那么,既然電動汽車的無線充電技術是可以實現(xiàn)的,是否意味著可以得到普及呢??其實類似的無線充電技術已經在日本的混動巴士上出現(xiàn)過了,利用電磁感應技術,當車輛的充電線圈與站臺地面的線圈重合時就可以實現(xiàn)充電。不過,這項無線充電方案并沒有實施很久,主要原因是無線充電存在著傳輸功率小、效率低,建設成本高等明顯缺點,雖然無線充電看似方便,但需要尋找一處面積合適的場地鋪設線圈,其中的難度也不小。?就目前來看,由于無線充電技術需要大量的設備鋪設,而不同廠
商(
查成交價|
參配|
優(yōu)惠政策)之間的充電標準尚未統(tǒng)一,所以無線充電難以在家用電動汽車領域得到推廣,反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可以考慮推廣。?雖然
寶馬和現(xiàn)代起亞等廠商都有無線充電的相關專利,甚至寶馬的無線充電技術已經開始量產。但從目前的技術水平來看,如何保證充電效率,依然是繼續(xù)解決的問題,2015年現(xiàn)代起亞曾經申請一項采用電磁感應的無線充電專利,雖然這項技術宣稱可以保證85%的電量傳輸,但其中的超長充電時間實在讓人毫無興趣。?除了海外廠商,國內的比亞迪也有無線充電技術的研究,主要是電磁感應模式,因為這種技術相對來說效率更好,只是對傳輸和接收間的距離和精確度要求很高。而相對來說,磁場共振式的便捷程度更高,只需要兩個裝置調整到相同頻率或在一個特定的頻率上共振,就能實現(xiàn)交換能量。這種模式還可以一對多充電,對收發(fā)雙方的位置精準度要求也比較低。這樣比起來,磁場共振式似乎更由推廣的可行性,然而,為了實現(xiàn)一對多充電,這意味著它需要一個更寬敞的充電場所,已容納更多的車輛,其中的鋪設成本將有誰來負責,不同廠商的車輛是否需要加裝相關的充電裝置,這部分的成本是否需要消費者來承擔,都將制約著無線充電技術的普及。雖然磁場共振式能夠實現(xiàn)動態(tài)充電,而且韓國也曾推出全球第一條無線充電的公交車道,但是這受到了路線的嚴重制約,其實就相當于式有軌電車,意義并不大??偟膩碚f,電動汽車的無線充電技術雖然不難實現(xiàn),但要推廣并不容易。在充電樁標準統(tǒng)一的問題尚待解決之時,市場并沒有更多經歷投放到無線充電設備的建設當中,無線充電技術想要普及,首先需要讓電動車徹底在市場上鋪開才行。
0有用
0踩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