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綠牌車滲透率跨過50%的門檻,仍有一半人攥著油槍不撒手。不是他們不愛地球,而是怕——怕高速上電量跳水、怕零下十度空調(diào)罷工、怕充電樁排隊比核酸還長。智己干脆把“怕”字撕掉,聯(lián)合寧德時代端出“恒星”超級增程,像顆人造太陽,把里程、補能、安全的陰影一次性烤成灰。

這顆“太陽”的核心是66kWh驍遙MAX電池+碳化硅颶風(fēng)電機+800V超快充。別人低電疲軟,它低電暴躁:275kW最大放電功率,高速超車像滿血純電;別人充電刷半小時短視頻,它15分鐘灌進310km,一杯咖啡沒喝完,續(xù)航已夠一周通勤。最絕的是NVH——怠速36dB的圖書館級靜音,發(fā)動機啟動像貓伸懶腰,連“嗡嗡”都懶得給你。

北方用戶最怕冬天?恒星直接開外掛:-10℃自動喚醒電池,20℃恒溫倉讓續(xù)航少掉30%的血,哈爾濱到三亞一路“電感”不打折。更狠的是成本賬:虧電油耗5.32L/百公里,92號粗糧隨便喂,每公里5分錢,長途燒油比地鐵票還便宜。1500km綜合續(xù)航,把充電樁變成可選項,而非必需品。
安全?電芯缺陷率低到十億分之一,航天級七重防護,外加終身質(zhì)?!姵貕牧怂阄逸敗V羌河眉夹g(shù)把“萬一”堵成“億一”,再把“終身”寫進合同,徹底掐滅用戶最后一絲猶豫。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技術(shù)升級,而是一場“從能用到好用”的政變。當(dāng)行業(yè)還在卷續(xù)航數(shù)字時,恒星直接把體驗卷成“無差別電車”——無論電量、氣溫、海拔,用戶只管踩油門,剩下的交給系統(tǒng)。新能源終于從“政策寵兒”變成“用戶首選”,而智己,用一顆恒星點亮了“無焦慮時代”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