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 cvt 變速箱是什么
汽車 CVT 變速箱是一種被稱為無級變速器的汽車變速器。
它主要由主動輪組、從動輪組、金屬帶和液壓泵等部件組成。金屬帶由兩束金屬環(huán)和幾百個金屬片構成,主動輪組和從動輪組都由可動盤和固定盤組成,它們是錐面結構,形成 V 型槽與 V 型金屬傳動帶嚙合。
工作時,發(fā)動機輸出軸的動力先傳遞到主動輪,通過 V 型傳動帶傳到從動輪,再經減速器、差速器傳遞給車輪驅動汽車。通過主動輪與從動輪的可動盤作軸向移動,改變錐面與 V 型傳動帶嚙合的工作半徑,從而改變傳動比,而可動盤的軸向移動量由駕駛者通過控制系統調節(jié)液壓泵油缸壓力實現,以此實現無級變速。
CVT 變速箱沒有明確具體的檔位,操作類似自動變速箱,但速比變化是連續(xù)的,動力傳輸持續(xù)順暢。
它具有很多優(yōu)點,比如結構簡單,內部通常只有兩個斜齒輪和一根鋼鏈,零件少、體積小、重量輕、制造成本低。而且換擋過程幾乎沒有頓挫,動力輸出線性,駕駛平順性好。在傳動系統方面,理論上擋位可以無限多,擋位設定更自由,容易達到傳統傳動系統中齒輪比、速比以及性能、耗油、廢氣排放的平衡。其機械效率、省油性大大優(yōu)于普通自動擋變速箱,僅次于手動擋變速箱,燃油經濟性出色。
CVT 變速箱的發(fā)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 1490 年,列奧納多·達·芬奇就有類似改變轉動比的想法,并畫出草圖。1879 年,米爾頓·里夫斯發(fā)明用于鋸木廠的 CVT,1896 年開始將其安裝到汽車上。德國的戴姆勒與奔馳于 1886 年注冊了第一個車用摩擦帶式無級變速器專利。1906 年卡特車上搭載了通過金屬盤摩擦力實現無級變速的 CVT。1958 年,DAF 公司的 H.Van Doorne 博士研發(fā)的雙 V 型橡膠帶式 CVT 首次裝備于轎車,但因存在功率有限等缺陷未被普遍接受。20 世紀 60 年代末期 HVanDoorne 博士研制出實用型金屬帶式 CVT,之后富士、菲亞特、福特等加以改善并裝用在汽車上。1987 年,日本斯巴魯公司將金屬帶式無級變速器用于轎車。
(圖/文/攝:太平洋汽車 整理于互聯網)
>>點擊查看今日優(yōu)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