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大眾會選擇合資模式
大眾會選擇合資模式,原因眾多。
當時國內汽車產業(yè)剛起步,人力、物力和技術資源不足,與歐美差距大,轎車需求猛增卻無法滿足,國家引進轎車裝配線并改造到上海汽車廠。
德國大眾是唯一愿提供新技術和資金的,雙方接觸后展開談判。國家出臺第一部《合資法》,歷經 6 年 30 次艱難談判,1984 年簽訂合營合同,開啟中國汽車合資序幕。
如今中國汽車產業(yè)發(fā)展快,合資車企不斷探索新模式。像上汽大眾以 Glocal 理念深耕中國市場,打出“促油車、穩(wěn)電車、上奧迪”組合拳,設 VLE 模式、尋戰(zhàn)略伙伴、自研 PHEV 產品適應市場變化。
大眾合資身份在中國顯著,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生產的車型是合資產品,如帕薩特、途觀、途昂等熱銷,cc 以獨特設計和性能受青睞,搭載低功率 2.0 升渦輪增壓發(fā)動機,有混合噴射技術和 7 速雙離合器變速箱。
上汽大眾成功不止因“進入早,機遇好”,“In China for China”的 Glocal 理念才是關鍵。短期看,上汽大眾打出組合拳穩(wěn)定基本面,油車考慮消費者需求煥新,多款產品熱銷。電車價格實惠、改裝選擇多,ID.家族銷量佳。高端化方面,上汽奧迪勢頭強勁。
長遠看,上汽大眾還在探索更出眾的合資模式,尋求戰(zhàn)略伙伴。1984 年中德首次簽約,桑塔納引進讓上汽大眾成最早轎車合資企業(yè),形成汽車零部件標準體系。2002 年合營合同續(xù)簽,加強合作,從“國產化”到“聯合開發(fā)”,出多款受喜愛產品。
籌備時,中國汽車產業(yè)待興,德國大眾在歐洲市場疲軟需新市場,中國成最佳選擇,上汽大眾是合資時代的“拓荒人”與“先行者”。
(圖/文/攝:太平洋汽車 整理于互聯網)
>>點擊查看今日優(yōu)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