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紹龍一家世代居住的家鄉(xiāng),恬靜而安詳。
在這個浙江麗水市郊的小山村,通幽山路盤于外,竹林翠色起于內,百十年來,淳樸風貌經世長存。唯一起了變化的,是村里古色古香的墻院之間,近年拔地立起一座座三層小樓。朱紹龍一家9口,就住在一幢頗帶歐
陸風情的小樓里。紹龍是長子,常年外出辦廠,二弟在家種植柑橘,農閑時也偶爾出外打工,全家年收入已跨過10萬元的門坎,不僅家里電器設備實現(xiàn)了
現(xiàn)代化,去年還添置了幾輛
五菱汽車用來送貨。一提起現(xiàn)在的生活,朱紹龍就笑得合不攏嘴,總是說“我現(xiàn)在終于奔上了小康”。站在朱家院子里向山下眺望,樣式各異的小別墅隨著村落的地勢蜿蜒錯落,村里各家各戶,都在向小康以上的更高目標努力著。
其實,這些村鎮(zhèn)居民的生活軌跡,早在25年前就已經被描繪出來。1979年,在“本
世紀目標”的重要講話中,我們的總設計師曾說過:“四個
現(xiàn)代化……是要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達到“小康之家”的水平!睆椫25年,浙江農村今日千萬個朱紹龍的憨憨一笑,足可讓老人家感到欣慰。
今天的浙江,“萬元戶”已不再是一個褒義詞,而幾乎成了低收入家庭的代名詞。一項調查表明,在經濟較為發(fā)達的溫州市,“千萬富翁”的數(shù)量已達8萬人,占溫州總人口的1%。永嘉縣原先是一個山區(qū)貧困縣,去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卻已超過100億人民幣。在訪遍浙江6個有代表性的地市之后,記者發(fā)現(xiàn),民營經濟正使浙江城鎮(zhèn)的樣子日新月異,富裕人群大多擁有了自己的汽車。送貨用的微型面包車,更是街頭巷尾比比皆是。老鄉(xiāng)告訴記者,在許多村鎮(zhèn),每家每戶都曾買過相同品牌的微面,如全部購買
五菱品牌,則被當?shù)厝藨蚍Q為“五菱鎮(zhèn)”或是“五菱村”。在瑞安市街頭,記者駐足了一分鐘,路上正行駛著的有23輛汽車,其中有17輛微面,而五菱微車則有16輛。在義烏,1分鐘內駛過記者身邊的21輛汽車居然都是
微型車,而且是清一色的五菱。
從擺脫貧困、奔向富裕的角度看,人們選購什么品牌的
商用車來致富并不重要,然而在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號召下,汽車在浙江,正扮演著更為積極的角色:它不僅能成為大家享受生活的媒介,還更多肩負著幫助萬千普通百姓提升生活品質的重任——二者疊加,便是我們今天所擁有的小康生活,而在這個過程中,汽車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項。
如果說在25年前總設計師為我們畫好了藍圖并留下一份奔小康的試題,那么今日的浙江不僅成功完成了必答題,千萬個朱紹龍還試圖為附加題寫下答案:“小康車站”已經過去,手握方向盤,下一站,是“富!。
關注朱紹龍和他的五菱車,關注百姓的汽車小康生活,告訴老人家,他的夙愿,我們今日已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