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文字D》車型盤點之本田S2000車系
【太平洋汽車網(wǎng) 文化頻道】雖然本田S2000在《頭文字D》中出鏡率不高,實力卻能排進《頭D》系列的前三,車手“神之手”城島俊也的實力也凌駕于主角拓海之上。S系列不僅是本田性能車型的開端,更是本田汽車工業(yè)的開山鼻祖,那么S2000來頭自然不小。
S2000頭文字S在這里代表著本田的Sports系列,Sport系列的源頭能向上追溯到60年代初,本田以“人民車”的概念打造出一臺全新的概念車——S360,本田的第一輛汽車,這輛車最終沒有量產(chǎn),但S系列的核心已經(jīng)基本成型——緊湊、敞篷、輕量化、性能發(fā)動機。
S500
S600
1963年,S360概念車演化成S500并投入量產(chǎn)。第一輛出生的車是跑車,大概就是本田“賽車基因”的最好證明,同樣幸運擁有純種賽車基因的還有法拉利,所以“東瀛法拉利”的叫法不無道理。車頭紅標和champion white車身成為日后本田高性能車型的象征。
S800
S500之后又有逐步打開海外市場的S600和出口海外市場的S800,一直到1970年S800停產(chǎn),S系列才進入為期25年的冰封期。
作為品牌的“初心”,S系列當然不會被放棄,雖然不知道冰封25年原因何在,但是1995年東京車展本田Honda Sport Study Model(SSM)還是點燃了這個塵封已久的車系,X型骨架、兩門雙座敞篷、鋁制車身面板、2.0L直列四缸發(fā)動機,緊湊、敞篷、輕量化、性能發(fā)動機四個核心被重新融入到SSM概念車上。
在SSM概念車身上我們也能看到另一個更加熟悉的身影——S2000。
本田這些年來本田在賽車領(lǐng)域的造詣和經(jīng)驗已經(jīng)今非昔比,將這些經(jīng)驗糅合就是本田送給自己的50歲生日禮物,這一切的載體就是1999年推出的本田S2000,S2000一推出就成為本田粉們一生推的神話。
2000代表了2.0L排量,人們最心心念念的也是這臺F20C,只搭載在AP1上的紅頭發(fā)動機,F(xiàn)20C在F系列發(fā)動機基礎(chǔ)上,加入部分B系列、H系列的技術(shù),是F系列的最終形態(tài)。比起9000轉(zhuǎn)表底,125PS/L的升功率才是F20C的驕傲,同期的法拉利也只能在一旁瑟瑟發(fā)抖。
這里125PS/L升功率有一個大前提——僅限JDM(日本國內(nèi)市場/Japanese domestic market),出口到國外市場的F20C1(美國)和F20C2(歐洲)因為油品質(zhì)量問題,發(fā)動機壓縮比被降低,實際斷油轉(zhuǎn)速也比F20C提前,因此非JDM的F20C一律“只有”118.5PS/L升功率,扭矩也不如JDM的F20C。
變速箱雖然沒有什么新花樣,但設(shè)計得十分用心,檔桿行程非常短,而且那種吸入感能催發(fā)駕駛員不斷換擋的欲望,當然這些都是他人的駕駛感受,實車我沒開過,不好多作評價。
考慮到成本,S2000并沒有和NSX一樣使用鋁制底盤,而是使用鐵制單體殼,連懸掛也用了鑄鐵材質(zhì),全車上下只有發(fā)動機蓋是鋁制材料,不過這塊鋁質(zhì)發(fā)動機蓋恰好讓S2000達到理想中的50:50前后配重比。
鐵制車身勢必會帶來車重和剛性之間的矛盾,別忘了S2000還是輛敞篷車。既然妻子和小姨子不能兼得,有什么辦法可以在中間找到平衡點呢,X-bone車架。
在傳統(tǒng)的非承載式車身底部加入這種“X”型的受力結(jié)構(gòu),在提高安全性的前提下,嚴格控制整車重量。具體原理還沒搞清楚,據(jù)說如果沒有這個X結(jié)構(gòu),唯一能夠加強底盤剛性的辦法就是設(shè)計更粗壯的車門檻,這樣不僅會增加重量,更會影響車內(nèi)人員進出的便利性。各種努力下車重最終還是被控制在1260kg。
S2000受到各種玩車人士追捧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匱乏的電子輔助功能,整車除了ABS,沒有其它電子輔助系統(tǒng)干涉駕駛,硬要說有的話,那電子轉(zhuǎn)向助力勉強算一個吧。
>>點擊查看今日優(yōu)惠<<